患者:在这里比回家还好(《南方工报》2008年8月29日工会周刊报道)

发布日期:2021-03-02 点击率:

“精神科的医生对我嘘寒问暖,悉心关怀,犹如自己的亲人。在这里,我感觉比回家还好。”这是康复后的精神病患者林某对广东省第二工人医院精神科的内心感言。

    从成立之初的只有3名医生,病人数几乎为零,到今天的医护人员超过70人,科内的病床几乎全部住满,一举成为我省综合医院中最大的精神科,省第二工人医院精神科创造了奇迹。今年,该科获得了“广东省工人先锋号”的荣誉称号。

    “170”的突破

1999年1月27日,省第二工人医院精神科成立。成立之初的神经科只能“窘境”来形容。创建人之一、现精神科主任钟煜林告诉记者,当时只有3名医生,病人数量几乎为零。一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每次只得请暨大的一位老教授来指导;到2001年,医生和护士加起来也只有7、8个人,病人仅是130多人;直到2004年底病人数也只有169人,始终未能突破“,医院的人都戏称“170难跨越”。

    不迈过这道“坎”就难有大的发展。

    2005年初,省第二工人医院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欧阳焕文接任院长一职。他上任后,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立足环境优点,确立了“立足医疗,以医促养,大力发展专科医疗,以专科带动普通医疗”的总体定位和发展思路,决定通过发展重点特色专科精神病科和老年病科来带动整个医院的发展。随即,医院在人、财、物支持上向特色专科开绿灯,在硬件投入和软件管理上倾斜。当年,精神科住院病人数即突破170人。

    精神科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视病人如亲人

    精神专科收治的是各类的精神疾病患者,他们中有男有女,有老人,也有孩子。他们所患疾病的轻重也有所不同。为实现科学管理,该科采取了分区分管的方法,将住院部分为三个区,一区主要收治病情比较严重的年轻男性;二区、三区以老人和女性患者居多,病情相对较轻。这样可大大减少治疗过程中因病人疾病发作产生的负影响。

    “除了科学管理,我们更强调病人至上的服务。”钟煜林主任说,“我们时刻要求我们的医护人员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当亲人看待,坚持用‘三个基本’即基本为人、基本能力、基本贡献来要求自己,不断为精神病人的全面康复和回归社会而努力工作。”

    精神科的医生除了医术外,还需要有了解病人,与病人沟通的能力。精神疾病患者无法正常的与医生交流,这就需要靠医生自己观察,通过主动接触病人家属,了解病人的病情及病史,然后再与病人交谈,挖掘病因,对症下药。今年5月,一名40多岁的妇女被送到了精神科,医生通过交谈了解到,原来这名妇女由于怀疑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经常对父母打骂,让两老痛苦不堪。经验丰富的精神科主治医生一番“挖掘”,诊断该患者患的是“非血统妄想症”。经过系统的抗精神病和心理辅导等治疗后,病人得以康复出院。

    有这样视病人如亲人的医德,精神科短短几年住院病人实现翻番也就不足为奇了。

    冲在警察之前

    精神科的工作时常充满危险,可面对危险该科的医护人员没有畏惧,他们甚至冲在了警察的前面。

    今年7月的一天,广州杨箕村一位妇女发病之后,手持三把刀(手持菜刀,脖子上挂两把剪刀)站在自家门前,喊打喊杀,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威胁。接到治疗救援电话后,钟煜林主任立刻和两名工作人员赶了过去,一番沟通后仍无济于事。不得已只能报警,警察赶到现场后说只能在有人员受到伤害的情况下才能采取行动。拖下去不是办法,钟主任他们戴上头盔、穿上防弹衣,拿起盾牌就冲进屋内,最终将患者制服并送往医院治疗。

    钟煜林说,像这样的危险情况经常遇到,有时不但身体上有危险,精神上也时常会受到伤害。今年初,来自惠州的精神病患者杨某被父母送到该科治疗,刚来的时候他对医生和护士有误会,很不配合治疗,甚至对医护人员进行言语上的攻击和伤害。可精神科的医生和护士并没有理会这些,他们依然悉心照顾,除了药物治疗,还时不时找他谈心进行开导。

    “到现在我基本康复,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出院了,我非常感谢这样的医护人员,让我能尽快恢复健康。”杨某说是精神科的医生给了他又一次新生。

上一篇:锐意改革勇挑重担,德馨为范再铸新 下一篇:“关爱行动”惠及几十万女职工(南方工报)